发布信息:
来源:
更新日期:2025年03月17日
作者:马识途
推荐理由:
翻开马识途先生的作品《那样的年代,那样的人》,油墨气息里翻涌着硝烟与茶香。107岁高龄的作家用颤抖的手,在泛黄稿纸上写下三十八位故人往事,将西南联大时期的烽火弦歌、建国初期的理想之光,以及后续的生死悲欢,熬成一剂治当代精神贫血的良药。
这部非虚构作品里,历史的褶皱被一双见证者的手细细抚平。马老用"清明上河图"式的白描笔法,让闻一多在昆明街头刻印养家的背影重新鲜活,令朱光潜在防空洞前讲美学的侧影再度清晰。书中没有宏大的叙事框架,却在茶馆掌柜、黄包车夫、进步学生等小人物命运的交织中,拼贴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当林徽因拖着病体测绘古建筑时衣袂沾染的尘土,王蒙初入文坛时手稿上晕染的墨渍,都成为解读一个时代的密码。
作者以考古学家般的克制笔触,在记忆的断层中发掘人性的微光。书中那位冒死传递情报的哑巴交通员,用眼神织就的地下情报网,被马老以小说家的叙事技巧重新擦亮。
这部口述史的价值,恰在于其拒绝历史虚无主义的叙事姿态。当九旬的西南联大学生颤巍巍唱起《满江红》,当发黄的检讨书里藏着但丁《神曲》的抄录,我们触摸到的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一个民族在断裂中延续的精神根系。书中收录的十七封未公开书信,意外还原了沈从文被迫搁笔时与年轻作家的对话,展现文化血脉如何在绝境中悄然接续。
在集体记忆不断被解构的当下,《那样的年代,那样的人》提供了一种珍贵的叙事伦理。当我们在书中遇见抱着《约翰·克利斯朵夫》投奔延安的富家小姐,撞见用俄文背诵普希金诗歌的炼钢工人,这些碎片终将拼合成理解父辈精神世界的棱镜。这部用生命写就的记忆之书,不仅是往事的存档,更是给当代人的一封跨时空回信——它提醒我们,在历史的狂风暴雨中,始终有人以文心为灯,以风骨为锚,为民族守护着文明的底线。
合上书页,窗外的梧桐树影婆娑,恍惚间仿佛看见马识途笔下那些清瘦的身影,正穿过时光的迷雾,在水泥森林里种下满街带露的玉兰。这部承载着世纪风雨的作品,注定要在当代人的精神荒原上,长成一片思想的防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