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好好吃饭》

发布信息:

来源:

更新日期:2025年03月17日

  作者:汪曾祺

  推荐理由:

  案板上的冬瓜泛着霜,油锅里跳着金黄的豆腐圆子,紫砂壶嘴飘出的水汽氤氲了玻璃窗。汪曾祺的《好好吃饭》不是菜谱,却比任何美食指南都更懂中国人的舌尖。这位戴着圆框眼镜的老先生,用半块腐乳就能勾出整个江南的梅雨季,几粒花椒便炸响了巴蜀茶馆里的龙门阵。

  翻开这本墨绿封面的小书,仿佛掀开某间老厨房的棉布帘。汪曾祺谈吃从不炫技,昆明街头的汽锅鸡要配"脸红脖子粗"的粗瓷碗,高邮咸鸭蛋非得"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在他笔下,食物的魂魄总藏在市井的褶皱里:北京胡同口王致和的臭豆腐带着"秋雨梧桐叶落时"的惆怅,上海弄堂张阿婆的腌笃鲜盛着"旧时月色"的温柔。这些沾着烟火气的文字,像极了刚出锅的葱油拌面,热腾腾地熨帖肠胃。

  书中藏着个特别章节叫"野菜记"。汪老挎着竹篮蹲在昆明郊外,把灰灰菜、枸杞头、荠菜当作战乱年代的知己。他写采马齿苋要"专拣太阳晒得蔫蔫的",煮野茼蒿需"加一撮虾米吊鲜",饥饿岁月里的野菜经他点化,竟成了抵抗苦难的诗意符码。当读到西南联大师生围着搪瓷盆分食清水煮芸豆时,案头那杯冷掉的咖啡忽然泛起暖意。

  最动人的是那些饮食记忆里的"边角料"。汪老记得母亲腌桂花时要在玻璃瓶里铺油纸,记得父亲喝酒必配油炸花生米——"嚼起来得带着点咬牙切齿的劲"。他把对故人的思念揉进面疙瘩汤,将半生漂泊兑入冰糖肘子的酱汁。在《端午的鸭蛋》里,他认真比较苏北与江南咸蛋的成色,那副较真的模样,分明是借食物打捞沉在岁月河床里的父亲背影。

  这位"作家里最会烧菜"的老饕,在《肉食者不鄙》里泄露了文学秘方:写小说要像炖红烧肉,"大火攻,文火收";品人生应如吃醉蟹,"须得经得起时间腌渍"。当他慢悠悠讲述如何用煤炉煨出完美的东坡肉,字里行间蒸腾的何止是肉香,分明是历经沧桑后的通达从容。

  当代人对着外卖软件犯选择困难症时,汪曾祺正坐在书房里剥炒毛豆。他说"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于是带我们尝湘西的酸辣,品内蒙的手把肉,甚至为北京的豆汁儿辩护:"喝豆汁儿要配上切得极细的辣咸菜丝,要辣得舌尖发麻。"这种对生活的郑重其事,恰似他描写昆明雨季的杨梅——"黑红黑红的,像戴了丝绒帽子的小妇人"。

  合上书页,厨房里的砂锅正咕嘟作响。汪曾祺教会我们的,从来不只是怎样炒一盘合格的韭菜花,而是如何在与萝卜青菜的耳鬓厮磨中,打捞出对抗虚无的勇气。在这个预制菜泛滥的时代,且让我们跟着这位可爱的老头,去菜市场挑两条活蹦乱跳的鲫鱼,切三片透光的金华火腿,在文火慢炖的时光里,重新学会对生命说:"你好啊,我们来好好吃饭。"

快速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