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更新日期:2025年04月14日
4月3日,学校 “生动课堂” 之 “中式面点花馍制作” 直播课在数字化中西面点实训室进行。该课程采用“校企深度合作、岗位情景模拟”教学模式,由酒店烹饪学院中西面点专业带头人梅倩倩老师联合宜昌市伍家岗区花馍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尹攀共同授课。
【课前】校企联动精筹备 非遗传承启新篇
为深化产教融合路径,提升职业教育课堂活力,学校开展“一课双师”教学模式专项改革。酒店烹饪学院积极组建创新性教学团队,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开展教研教改,开发出虚实结合的“岗位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实训基地同步完成智慧餐饮实训室改造,配备智能转播系统及非遗文化展示墙,为“四动八有”生动课堂落地奠定基础。
【课中】AI赋能展匠心 非遗技艺润心田
本次课程将传统花馍非遗技艺分解为16个教学模块,实施“文化筑基—技艺实践—创新应用”三阶教学法,实现“技艺演示—虚拟实训—成果展示”全流程信息化教学。
文化筑基:梅倩倩老师解析明清寿桃纹样演变,结合《齐民要术》阐释“福寿绵长”文化内涵,通过高清转播系统展示古法制作流程;企业教师演示真实案例,引导学生使用deepseek总结归纳手工捏制与机械量产的核心工艺差异,引发对非遗技艺当代传承的思考。
技艺实践:两位教师采用“分段式双师教学法”。梅倩倩老师首先演示了搓制桃尖的28度控制技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企业教师则通过现场点评,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工业化生产中的模具定型工序。当传统技法与现代工艺相互碰撞,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匠心”与“科技”对非遗产品品质的影响。
创新转化:该环节采用“非遗+”任务驱动模式,鼓励学生运用deepseek进行二次设计,再借助3D打印模具或手绘等方式完成花馍传统造型的改良。最后通过“非遗守正性评价量表”,从状态、外形、上色、装饰、创新等五个维度开展学生自评、互评与双师点评。
【课后】教研相长促提升 非遗焕活启新程
课程结束后,5名校内教师、2名企业导师组成的教研团队立即开展沉浸式复盘,通过分析课堂实录视频与32份学生反馈问卷,总结出“传统技艺标准化教学五步法”:文化解码→技艺拆解→虚实对照→创意转化→多维评价。此次教学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岗位胜任力,更探索出“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双螺旋上升”的课改新范式,为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提供鲜活样本。
用现代职教的智慧,解开非遗传承的密码。通过构建“文化解码-技艺传承-创新转化”的完整育人链条,创新“非遗技艺活态传承+职业能力立体培养”的教育模式,学校持续深化对生动课堂“四动八有”的认识,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更多具有文化自信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添砖加瓦,为湖北加快“支点”建设注入新动能。(撰稿:冯有楠 张长晖 | 图片:牟浩 | 审核:景振华 | 终审:杨德芹)